新建筑杂志社 首页 > 栏目 > 设计 > 新作视窗 > 正文 返回 打印

规划视野下的建筑锚固——华侨大学泉州校区1、2号学生宿舍楼设计

  2016-04-13 19:52:58  

尹培如 杨念民 马恬 Yin Peiru Yang Nianmin Ma Tian

 

 

摘 要 以华侨大学泉州校区12号学生宿舍楼设计为例,就原有空间肌理的新陈代谢、基于风貌延续的旧石材再利用、系统层次间的自相似性等几个方面做出分析,通过实际操作指出建筑师应具备规划视野,准确把握地域性文脉与场所特征,在建筑设计层面积极、充分地考虑规划与景观问题,使新建建筑更有机地锚固在所处环境中。

关键词 规划视野 空间肌理 新陈代谢 旧石材再利用 自相似性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o. 1 and No. 2 student dormitory in Quanzhou Campus of Huaqiao University and analyses the metabolism of old spatial fabric, the recycling of old stone whilst preserving the existing style, an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 levels. It indicates that architects should hold planning horizons and consider planning and landscape issues actively and fully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anchoring the architecture in urban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better.

KEY WORDS planning horizons, spatial fabric, metabolism, the recycling of old stone, self-similarity

 

 

一 建筑设计前期研究中的规划视野

  

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大体以自然生长的方式逐步成形。由于缺少明确、连贯的规划导则,校园现状存在功能分区模糊、道路结构紊乱、建筑风格混杂等问题。鉴于学生宿舍的严重缺口以及原石砌宿舍的抗震安全隐患,校方开始意识到一大批60年代建成的石砌宿舍亟须改造。2012年底,校方启动12号学生宿舍拆除、新建项目,而此时,相关的校园规划方案尚未成形。

设计主动将前期研究上行介入校园规划层面:其一,根据现有学生规模、床位缺口、宿舍使用情况等因素初步确定新建宿舍楼的人均面积指标与建设规模。其二,归纳校园文脉,把握重要的文化因子。泉州校区背靠5A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天然水系蜿蜒流过校园形成旖旎的“秋中湖”,校内树种繁多,乔木成荫,加之大量质感丰富的石砌建筑,形成以青山、绿水、大树、朴石为主要特质的校园景观。这为该项目建筑高度控制(考虑秋中湖东北方向景观视线)、高大乔木保护、旧石材再利用等一系列设计策略找到了宏观依据。其三,通过前期研究,建构一线(秋中湖水系)、一环(主要干道)、两轴(入口轴线与华园大道)、五区(校前区、教学科研中心区、北区学生生活区、南区教工生活区、西区体育运动区)、多枝(通往周边区域和组团的放射状道路)的校园整体结构。根据该规划结构,因用地西侧道路为校园主干道而适当加宽;因基地毗邻“一环”与校园北大门而设置了较大型的机动车与自行车车库(非本宿舍专用)以解决校园日益突出的人车混杂问题;因属于学生生活区而主动节制建筑形式表现,以朴素大方的立面呼应校园原有宿舍风格,形成完整和谐的区域界面。其四,针对泉州校区后续各类校舍的新建、改扩建要求,提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策略:基于原有空间肌理的新陈代谢;基于风貌延续的旧石材再利用。

作为建筑师,在单体建筑设计前期主动进行这么多关乎规划层面的思考是比较少见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业主比较关心该项目对未来校园规划的影响,一方面则是因为设计力图使新建筑能够更为有机地锚固在其所处环境中。

 

二 基于原有空间肌理的新陈代谢

 

在该项目中,业主与规划部门在四个可行性方案中选定方案四正是基于以下原因:其一,沿用原1号楼“U”字形院落布局以符合闽南地区重通风、避东西晒的地域性要求;其二,新建1号楼落于原建筑基址,2号楼建于原五人制足球场,试以最小干预的方式保护周边高大乔木(为了尽可能多地保留乔木,设计对基地内所有乔木均做了准确定位,充分考虑地下室开挖及施工脚手架等因素,多次微调了新建筑的基底位置);其三,“U”字形布局与北侧梅园1号宿舍楼相呼应,实现了该组团建筑之间的协调性;其四,增加容积率以解决在校学生床位缺口,但同时以校园核心景观秋中湖为中心拟定建筑高度控制线,将新建筑控制在8层,保护其“绿水”文脉;其五,适度提高宿舍单元生活标准,在延续原空间肌理的基础上推进功能提升;其六,因原宿舍为廖承志先生(华侨大学首任校长)督建,故将新宿舍南侧底层架空开辟为公共区域并适当增加景观要素,为校友返校参观提供便利。

总之,新建12号学生宿舍楼在扩大建筑规模、提高住宿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地块原有的空间肌理,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基地内的高大乔木,延续了该组团空间意象的完整性,塑造出一定的历史感与场所感,并为泉州校区后续的改造项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三 基于风貌延续的旧石材再利用

 

闽南地区盛产花岗石,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存在大量60年代、80年代建造的石砌建筑,它们材质丰富、朴素厚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然而这些石砌宿舍多为预制板条石结构,存在抗震安全隐患且很难适应新的功能标准,因此对这类石砌宿舍的改造势在必行。

在本案中,为延续校园原有的石砌建筑风貌,设计提出将原12号楼外墙旧石材再利用的策略,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按表面加工方式将原建筑石材分为粗凿面条石、荔枝面条石、特殊构件等类型,测算其外表面积并要求拆解过程中对旧石材进行分类堆放;其次,考虑拆解损耗,测算各种石材总量,在新建筑中尽量充分利用;再次,重点解决石材砌筑与混凝土框架梁、柱的连接构造问题;最后,通过立面设计,将旧石材难以复制的手工表面肌理与建构方式在近人尺度中恢复出来,还原原建筑石砌墙体的连续性与肌理效果。

 

四 系统层次间的自相似性

 

实践表明:单一的自上而下、自宏观到微观的方式难以应对更新改造项目的复杂现实,局部的自下而上的应激性措施是处理动态复杂系统的必要补充。然而,这种应激性措施不应局限于封闭的用地红线之内,而应兼具规划视野,自觉研究上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在建筑层面综合解决规划层面的主要矛盾,积极弥合规划与建筑两种尺度之间的策略断层,使新建筑和谐地融入其环境系统中。

……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华侨大学泉州校区12号学生宿舍楼

项目地点:福建泉州

设计单位:华侨大学建筑设计院

建筑设计:尹培如、杨念民

用地面积:12 430 m2

建筑面积:地上17 412.9 m2,地下4 190 m2

设计时间:20126

竣工时间:201411

图3 总平面图.jpg 

图5b 建筑东南立面与乔木(日景).JPG

图9d、2号楼山墙处理.jpg

图4 建筑底层与乔木.JPG

图11a、2号楼内院石砌入口.JPG

 

更多内容请见2016年第2期



http://www.newarch.cn/column/work/NewWindows/a_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