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获得同济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创立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8—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数字建筑设计与城市理论的设计与教学研究工作。曾先后受邀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伦斯勒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学校进行讲学和主题演讲。先后多次组织麻省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与同济大学联合设计工作室,并多次主办“上海数字未来”(DigitalFUTURE Shanghai)国际会议及主题展览。
多次荣获国内外设计领域的重要奖项,并受邀参加国际多项重要展览。
2013年,获同济大学冯纪忠建筑教育奖;2012年带队参加欧洲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olar Decathlon Europe 2012)并获得竞赛获大会“最佳立面性能奖”;2013年带队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垂直城市”世界十校设计竞赛获冠军 ;2013年作品入围建筑“远东奖”。
2013年8月作为主题演讲嘉宾出席CAAD Futures国际会议;9月作为主题演讲嘉宾出席中国教育部建筑学科指导委员会数字专业委员会年会;11月受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RPI)邀请在当地音乐厅举办大型演讲;12月受邀与西泽立卫等建筑师共同在深圳双年展举办主题演讲和“蛇口再出发”设计工作坊。
2011年参加成都双年展;2012年米兰建筑三年展、香港建筑双年展、2012年ACSA(美国建筑教育协会)100周年展;2013年作品参加上海首届西岸建筑双年展、DADA数字建筑设计大展、武汉建筑艺术双年展、深圳建筑双年展、计算建筑设计联盟(ACADIA)年会;2013年在AU Space举办了“自主建构——研究·教学·实践”的建筑个展等。
J-Office办公空间(绸墙+茶室)
J-Office (Silk Wall+Tea House)
J-Office办公空间位于由原第五化纤厂厂区改造的五维创意产业园区中,整个项目由一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三跨老厂房改造而成。包围整个办公空间的绸墙和位于办公空间后院的茶室是建筑师“低技参数化”建造方式的实践,并由此成为实际项目操作前的试验性建造。
在整个三跨厂房的空间规划中,三跨厂房与原有的内院,经被拆除的第二跨空间调整之后,变成了由两进院子构成的系列空间。绸墙墙体材料采用的是空心混凝土砌块,但结构逻辑不是简单的砌筑——对丝绸质感中灰度的读取成为将丝绸转译为墙体砌筑方式的媒介。灰度是一个可以参数化的元素,将灰度转译为墙体的褶皱是我们实现参数化建构的重要手段。在前期的参数化设计中,我们运用Processing软件中的“曲线干扰”手段,将每个空心混凝土砌块旋转一定的角度,这角度是本次参数化设计中最重要的参数。经过旋转,砌筑的砌块水平相接的两面产生镂空,前后两面用以维持实墙面。旋转角度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阴影和通透效果。通过呈一定规律的渐变的旋转角度,使墙体呈现出如织物般柔软、皱褶的效果,远观时效果尤为明显。随着观看角度和阳光的变化,皱褶状态也随之改变。
项目地点: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五维
创意产业园区内
建筑面积:约3 000 m2
设计时间:2009年11月—2010年2月
建造时间:2010年3月—2011年5月
建筑设计:袁烽/创盟国际
设计团队:韩力、何福孜
图片摄影:沈忠海
1
2
1 改建前 2 改建后
3 会议室
4 茶室外景
兰溪庭(水墙)
Lanxi Curtilage (Ripple Wall)
兰溪庭坐落于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内,由三进院落空间构成,它们分别承担了餐饮、内院和私人会所的功能。在设计上,建筑师运用数字化建造方式的语言重新阐释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
该项目在空间组织方面对中国传统江南园林建筑进行了全新演绎:纵深方向居所与院落的多重组合布局表达了传统园林中的空间层次性和多维性,而山水意向的绵延起伏也由建筑屋顶的高低起伏和变化形象加以表达,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坡屋顶文化符号进行隐喻。
水墙设计源于对水的灵动意境的数字化转译,设计之初我们运用算法试图捕捉其在时间维度上趋于静止时的瞬时动态,而设计转化为对这一动态过程进行实体的建筑语言的表述。最终我们选择了青砖这一传统建筑材料和极为普遍的错缝砌筑来对其转化,特殊的空缝砌筑模式实现了动态水流的视觉效果和厚重墙体的轻盈效果的表达。设计的重点除了建筑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合理的施工建造方式,现有的技术和施工条件不允许我们使用机械臂这类数控加工设备来对不同错缝尺寸的砖进行精确的表达,所有的青砖砌筑须由手工操作完成,而且必须符合苛刻的工期安排。我们预先设计了5种青砖砖缝模板,通过对5种模板数值的排列归类实现砖隙的渐变效果,同时将砌筑模式加以概括。而实际建成的效果也实现了光影下砖的纹理所具有的水的流动感。这一数字化设计结合低技建造方式实现数字化建造效果的思路,达成了将数字技术与本土建材和建造模式相结合的预期效果。
项目地点:四川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内
项目规模:约4 000 m2
设计时间:2008年6月—2009年3月
建造时间:2010年4月—2011年10月
建筑设计:袁烽/创盟国际
设计团队:吕东旭、孟媛、韩力
图片摄影:沈忠海
1 外景
2 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