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杂志社 首页 > 动态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常态下的中国建筑创作 —— 201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纪实

  2015-10-13 16:18:44  

 

 

91820日,2015年第22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于吉林建筑大学隆重召开。会议以新常态下的中国建筑创作为主题,分议题围绕寒地建筑设计与建构技术、建筑教育中的职业指向、当代建筑评论与设计方向、新常态下建筑创作环境与设计取向、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实践的新动向展开。

本次会议由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主办,吉林建筑大学承办,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吉林省建苑建筑设计集团等家单位协办。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建筑设计大师梅洪元、日本建筑评论家渊上正幸、创作论坛总召集人王兴田,以及赵辰、孔宇航、张鹏举等十几位学者、建筑师作了精彩报告,并就相关议题与来宾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一、开幕式

919日,大会于吉林建筑大学图书馆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李之吉担任主持,论坛总召集人王兴田、吉林建筑大学校长戴昕、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苗若愚分别致辞。

图1:开幕式1_副本.JPG 

从左至右分别为:李之吉、王兴田、梅洪元、戴昕、程泰宁、苗若愚、张成龙

 李之吉.JPG

主持人:李之吉

二、主题报告

开幕式后,工程院院士程泰宁与建筑设计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梅洪元分别作了题为《文化自觉引领建筑创新》与《地域建筑设计的原真与平凡》的主题报告,会议由吉林建筑大学副校长张成龙主持。

程泰宁院士从中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现象谈起,指出价值判断与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是阻碍我国建筑创新的根本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我国的建筑师自觉、自强,建立自己的历史文化观,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另一方面需要全社会重视、关注与反思。随后,其指出跨文化发展是一条向现代建筑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不过必须牢牢把握“立足自己”的基本点,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从建筑本体出发解读西方现代建筑;二是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中解读、借鉴传统;三是传统不等同于中国,现代不等同于西方,要寻找现代与中国传统的契合点。程泰宁院士结合自身实践的一些设计作品,如浙江美术馆、杭州黄龙饭店、南京博物馆改扩建、湛江文化中心等,呼应了以上观点,强调建构一种宏观整体的思维模式是做出好设计的根本,即追求“浑然天成”的境界。      

 程泰宁.JPG

嘉宾:程泰宁

梅洪元院长针对地域建筑设计,谈到了东北建筑的特质及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并总结了自己的思考与探索。他从四个方面展开了对地域建筑特质的阐释:地域建筑的本原属性;地域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内在逻辑;地域建筑的传承传统与发展现代技术;地域建筑的时代创新。梅院长认为,“平凡是使建筑找到现实的根基”,要坚持创作的底线,理性对待建筑设计与从事建筑创作,超越形式主义的桎梏,从生态、经济、文化综合平衡的视角重构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最后,梅洪元院长通过介绍一系列其设计的案例,如新疆冰上运动中心、大连东软软件园等,表达了对建筑原真与平凡的探索,传达了其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对场地环境、地域气候、文脉传承等的关注与重视。

梅洪元.JPG 

嘉宾:梅洪元

 

三、论坛主讲

19日下午的主题演讲,由王兴田教授和内蒙古工业大学设计院院长张鹏举主持。

主讲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渊上正幸   日本建筑评论家,World Competitions 杂志主编

   日兴设计·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总经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教授

渊上正幸  以国际视野解读世界建筑设计

渊上正幸针对多个在全球较活跃且引起诸多关注话题的建筑师及其最新建筑作品,分析了他们的创作意图与设计方法,展现出当代建筑设计的多元面貌。第一个介绍的是荷兰MVRDV事务所设计的书山项目,该项目位于一个荷兰小镇,镇上有10%的人不识字,于是政府意图建设一个方便并吸引人们使用的图书馆。书山选址于人流密集的市集广场,四面皆可进入。该项目将一座由许许多多书架组成的红色书山封闭在一个玻璃体结构外壳内,光线被自然引入,屋顶呈金字塔形,形体简单,源于荷兰传统的农场造型,内部设计有多种功能空间,给人印象颇深。随后,他还展示并评点了多位建筑师的代表作,如丹尼尔·里伯斯金的新加坡吉宝湾高层住宅群、“蓝天组”的韩国釜山电影中心、斯蒂芬·霍尔的法国比利亚斯博物馆、朱利安·德斯麦特的丹麦“冰山住宅”、扎哈·哈迪德的广州歌剧院、让·努维尔的伦敦“One New Change ”办公楼等。

 图5:渊上正幸_副本.jpg

嘉宾:渊上正幸(左)

 

王兴田  新常态下的的中国创作环境

王兴田通过一系列数据,回顾了当代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与发展趋势,分析了在经济过热、紧缩性货币政策背景下的建筑行业、建筑师将面临的市场增长变缓、建筑产能过剩、设计费多年不涨、行业无序竞争等带来的挑战。他指出,面对这样的行业现状,建筑师应当着眼于实践,前瞻性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设计上追求更加“专注、专门、专业”,将激发创意与总结经验结合起来,探索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建筑。随后他以其曾实地考察与走访的SANAA建筑事务所为例,讲到了他们在工作分工上更为精细化的特点,并表达了对他们工作方式与态度的赞赏。他进一步指出,建筑设计行业将重新洗牌,资源将向创意化、优质化、精细化倾斜,创作回归创新、理性、生态。

 图7:王兴田_副本.jpg

嘉宾:王兴田

 

孔宇航  设计结合建造

孔宇航首先分析了中国建筑创作存在的问题,如建筑师重形式、轻建造,设计与建造过程从主体思维模式、设计过程到运作系统各环节出现断裂与低效运行等。要改变千城一面的现象,就需要“建造与精致性设计相结合”。之后,他从传统经典案例密斯、赖特、斯卡帕的作品到当代语境下的设计与建造案例分析,提出了几条未来的设计路径:构建建筑“设计—建造”方法体系;低碳建筑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并行工程、协同设计与集成制造研究;模块化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他指出,当下建筑设计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高速发展的语境下需要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并重新思考建筑学范畴,建立当代建筑知识体系,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图7:孔宇航_副本.jpg

嘉宾:孔宇航

 

赵辰  新常态:建筑的“福兮祸兮”

赵辰从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经济“新常态”及“新常态”下的建筑业态谈起,指出“新常态并不意味着建筑的衰退,而是大规模建设的结束”。然后,他分析了国际上在经济低迷时期建筑界的对策:如缩小事务所及业务规模以应对;绑定政府、研究性项目以持续;转向学术,为未来的竞争积蓄能量。另一方面,经济低迷时期,建筑学术研究蓬勃发展,如1920年代的现代主义理论,19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建筑方法论,我国可以借鉴经验,利用这段时期重新思考、沉下心来发展学术,对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他向大家介绍了近些年建筑师和专家学者在南京这个建筑文化和设计研究重镇做出的尝试与努力。如“格物”设计研究工作营邀请10位身兼多重角色的建筑师,将设计本身作为研究,以“场地/内容”为题对格物之“物”做设计研究。

图8:赵辰_副本.jpg 

嘉宾:赵辰

 

四、学术报告

晚上,内蒙古工业大学设计院院长张鹏举作了一场题为《场地策略与行为定制》的学术报告,他结合作品阐述了建筑应对环境的场地策略和建筑满足人需求的行为定制的内涵,传达出诚实理性、平实而为、此时此地、自然而然、真实善意的设计态度。

 图9:张鹏举_副本.jpg

嘉宾:张鹏举

 

五、圆桌论坛

920日,两场圆桌论坛同时在吉林建筑大学的土木教学馆一楼和三楼会议室举行,论坛一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和吉林建筑大学设计院院长王亮主持。 论坛二由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教授张楠和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绍森主持。

圆桌论坛一

主讲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吉林建筑大学设计院院长,教授

付本臣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赵崇新  上海睿牛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

    《时代建筑》杂志责任编辑、运营总监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集筑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陈浩如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山上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王亮  吉林省当代建筑创作评析

王亮以丰富的案例呈现了吉林省当代建筑创作的脉络。从伪满洲国建筑遗存,建国初期的长春十大建筑,谈到改革开放后的三个阶段:19801990年以功能为主的建设恢复阶段,19912000年建设量激增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趋于理性的多元发展阶段。而后对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思考,认为问题主要表现为:集约化发展与乡村经济的矛盾,新材料应用与整体设计的矛盾,自主建设与技术提升的矛盾,乡土生活模式与新农居适应性的矛盾,标准化设计与乡村风情的矛盾,大量的现实需求与较少的专业投入的矛盾,公众参与不足。展望未来的吉林建筑创作,需要注重细节,发挥创造力,抓住新常态的机遇,静下心来投入专业研究。

图12:王亮_副本.jpg 

嘉宾:王亮

 

付本臣  严寒地区绿色建筑创作实践

作为东北地区的建筑师,付本臣对王亮所谈的新农村建设问题深有同感,认为简单粗暴地推行节能改造措施对乡村景观和城市风貌的影响非常大。但在严寒地区,建筑如何保温节能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以五个项目探讨了严寒地区绿色建筑创作的理念与策略:东北大学风雨操场尝试从功能和体量上融入绿色概念,哈尔滨工业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呈现了中外建筑师在绿色设计思路、策略的差异,哈尔滨森鹰窗业厂房中为实现零能耗在构造处理上所做的努力,干细胞医学工程中心改扩建、溪树庭院住宅项目使用了多项集成技术,通过与暖通、设备等专业互动,将绿色技术与建筑设计进行了较好的整合。

图11:付本臣_副本.jpg 

嘉宾:付本臣

 

赵崇新  保留与更新——尺度

尺度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人生的尺度,思想的尺度,妥协的尺度,坚持的尺度,保护的尺度,创新的尺度,花钱的尺度,空间的尺度,创新的尺度……具体到位于上海宝山的中成智谷创意园区项目,对保留与更新的权衡正是需要拿捏的尺度。项目基地面积10公顷,原有建筑拆除了2.5万㎡,保留了1.5万㎡,新建建筑21.5万㎡。设计主要包括保留建筑改造、新建办公楼、成美术馆、集装箱建筑等。对保留建筑(厂房),通过解构现有建筑,切开建筑,在建筑里面建筑等方式赋予其表演、展览等新的功能。新建办公楼则手法洗练,着墨空间。“园区建筑是生长出来的,不可能完全由建筑师设计出来;建筑的性格来自使用它的人。”赵崇新如是说。

图12:赵崇新_副本.jpg 

嘉宾:赵崇新

 

戴春  观者的现场:新传媒语境中的评论与设计观察

戴春从新传媒形式特征和传统学术媒体话语方向变化谈起。新传媒形式有微信、微博、豆瓣等,传播方式涵盖了从图像到影像,典型案例如微信公众号“一条”发布的关于董功设计的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的35分钟访谈+项目影像,上线1小时点击率即超过10万。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可见一斑。传统学术媒体话语转向网媒和网络+纸媒,建筑作品曝光方式由信息传播转向观念传递,信息传播与学术专论分离。当下建筑作品被关注的路径也转向多层面——专业媒体+大众媒体+网络自媒体。空间认知媒介的多元化——语言、图纸、图像、影像、现场,激发了更多的场景想象,多向度的感知让观者的现场更接近现实场景,因此所生发的评论更有价值。

图15:戴春_副本.jpg 

嘉宾:戴春

 

傅筱  显隐之间——2014青岛世园会梦幻科技馆

梦幻科技馆位于青岛世园会的最高点,俯瞰全园,景色尽收。建筑与自然孰显孰隐,显隐之间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设计采取了四个主要策略:1、充分利用原有地形高台,降低建筑高度,削弱建筑体量,形成覆土建筑,与自然山体形成较好的衔接。2、建筑虽名为梦幻科技馆,却并未采用奇特的高科技形象,在自然面前,“顺应自然”就是最适宜的高科技。3、结合场地高差形成参观流线,通过明、暗、明的空间转换实现与自然的结合。参观流线为室外广场—向下通道—梦幻科技展馆—4D厅—地表开口拾级而上—返回地面,豁然开朗。4、充分利用被动节能措施降低能耗。建筑终得以谦逊的姿态消隐在台地中。傅筱说:虽然建筑结合了自然,但是没有这些人工物,大自然更加自然。

图16:傅筱_副本.jpg 

嘉宾:傅筱

 

陈浩如  山上建筑实践

20072014年,陈浩如组织学生对近100个自然村落做调研,如桃花源内向型自然村落,宏村水系建设过程,泰顺等。大量的田野调查呈现了乡村在自成体系、可持续等方面的巨大价值,使用当地材料的自然建造也成为陈浩如在乡村建造中坚持的方向。结合山上建筑事务所的四个项目:宁波鄞州区综合活动中心,杭州南宋御街光复路改造综合楼,山上工作室,“太阳公社”社区营造,引申出自然乡建六种思路:1、构筑乡村生活的第一要素是自然农业的重建;2、以农业生活为基础的建造活动一体化;3、生活本身的可持续性决定建筑的可持续性;4、在地性建造方法:本地需求+本地材料+本地劳动力;5、延续朴素的传统自然主义信仰;6、新技术、新社会需求、新资源是当下乡建的契机。

图17:陈浩如_副本.jpg 

嘉宾:陈浩如

 

圆桌论坛二

主讲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王绍森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陆诗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

    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教授,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涤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博士后

王绍森  理解地域文化,设计适宜建筑

王绍森首先剖析与概述了闽南地域的气候、开放而综合的文化以及闽南建筑的色彩、形式、材料、空间等方面的特点。随后,其介绍了几个富有闽南地域特色的典型建筑实践案例,主要包括三个城市的建筑,如厦门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漳州闽台少数民族交流中心、泉州植物园景观建筑科普馆等。通过这些建筑设计细节上的阐释,可以了解到其设计中对建筑使用者行为、心理的关注与研究。王绍森总体表达了一种坚持广义理性的创作观念,提倡理性与宁致情性结合,设计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与文化的适宜建筑。

图18:王绍森_副本.jpg 

嘉宾:王绍森

 

陆诗亮  新常态下建筑师的“跨界”挑战

陆诗亮从其自身常年从事的体育建筑创作谈起,说到希冀未来能接触与尝试更丰富建筑类型项目,突破体育建筑“围城”,大胆进行跨界尝试。而当下属于建筑行业低迷期,针对这种现状,其谈到了应对这种状况的几种出路:一是着重发展专项业务,由生产型向研究型转化,更关注质量与创新;二是应与时俱进,审视当下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问题,把握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勇于跨界,寻求建筑设计的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最后介绍了他分别从深度上和广度上在建筑实践中所做出的探索:如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风雨操场、白城市体育中心、芦山县飞仙关镇三桥广场等。

图19:路诗亮_副本.jpg 

嘉宾:陆诗亮

 

王路  常与变  一个院子的空间记忆

王路从 “常与变”的内涵谈起,讲到了好的建筑师要关注日常生活、体悟细节,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好的建筑是一种发现,是人工的,却是能与自然发生对话的”,它们既能续接传统、把握日常,又能结合时代发展下的新技术、新环境进行创作、转化与演变,即一种情性与理性的结合。随后,通过对一些实际建筑的研究分析,他阐述了理想中的好建筑。他认为,“一草一木皆具佛性”,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如苏州网师园、浙江天台山博物馆等,就是将情与境,人与建筑、环境结合得较好的代表。另外,他还讲到了一些乡村中的建筑,外表看起来破旧平凡,不过许多细节却蕴藏着村民们的生活印记与建造智慧。最后,他以他在一处山中水边的自宅设计,充分展示出其在这座房子设计里所贯彻的建筑理念。

图20:王路_副本.jpg 

嘉宾:王路

 

王冬  乡村,一种批判和思想的力量

王冬着眼于乡土建筑,展开了他对中国民间建筑传统及“民族样式”的思考。在他看来,研究乡村与乡土建筑,是为了形成不纯粹西化,又不死守传统形制的“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的新建筑形式。他还分析了从上世纪到现在的几个阶段的乡建研究状况,指出今日建筑师在乡村的实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他发现,建筑师们的价值观在转变,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营造的事业中来,如黄山云谷山庄、福建武夷山庄等;而建筑理论界也逐渐介入与关注,如90年代清华大学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者团队等,还有很多建筑学术期刊,也相继推出了研究讨论乡建的专刊。

王冬.JPG 

嘉宾:王冬

 

张楠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叙事空间研究

张楠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叙事空间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他对“何为叙事空间”“为什么利用叙事空间理论研究历史街区”进行了讨论与阐释,指出叙事空间主要通过三个维度和要素来展开叙事行为:人、时间、空间。接着,他对叙事空间研究方法、空间要素、事件要素进行了分类。最后他运用地图叠加法,以南宁旧城中心区研究为例,分析了该区域的空间叙事,而其通过分析反映出来的城市问题和总结出来的几点结论,或将有助于该区域城市设计。

图22:张楠_副本.jpg 

嘉宾:张楠

 

刘涤宇  ·筑——中国互联网与建筑讨论回顾19972015

刘涤宇从互联网发展对建筑学的影响谈起,分析了19972015年建筑学人在网络上进行的建筑讨论,并分享了他自己的感受。他将国内在互联网上的建筑讨论分为三个阶段:以青年建筑师与在校学生为主的早期阶段,参与讨论人数增加而使熟人圈子向公众网络平台转化的成型阶段,用户以自己为中心定制网络内容的Web2.0阶段。随后,他针对曾经引起了较多关注的互联网建筑讨论的代表性案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如早年对贝聿铭设计方法的讨论,对甘肃毛寺无止桥桥的讨论,近些年城市笔记人与南萧亭等在网上平台撰文引起的小范围讨论热潮,等等。最后,其总结了18年来互联网讨论的演化趋势:参与的人员逐渐增多,讨论的话题在深度、广度上不断拓展,专门的建筑网络平台开始增多,讨论引起的反响越加热烈,媒体化的倾向也愈加突显。

图23:刘涤宇_副本.jpg 

嘉宾:刘涤宇

六、闭幕式

中午12点,论坛总召集人王兴田主持了闭幕式,并举办了承办权交接仪式,本届论坛承办方张成龙副校长和李之吉院长将“论坛水晶杯”传递至下一届承办单位烟台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隋杰礼和副院长贾志林手中,随后隋杰礼院长致辞明年相约烟台。至此,本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圆满结束。会后代表们参观考察了长春市伪满皇宫、新民大街历史建筑及长白山建筑文化。

图22_副本.jpg 

从左至右分别为:李之吉、张成龙、隋礼杰、贾志林、王兴田

 

 

 

以上图片由吉林建筑大学与日兴设计友情提供。

 



http://www.newarch.cn/dynamic/a_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