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杂志社 首页 > 栏目 > 专访 > 正文 返回 打印

程泰宁

  2016-02-18 16:06:25  

 在历史建筑的旁边

——程泰宁院士谈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

Next to Historical Buildings: Interview with Cheng Taining on th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of NanjingMuseum

 

赵敏 Zhao Min

 

摘 要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内地第二大博物馆,它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2009年,由程泰宁院士主持设计的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南博二期改扩建工程通过建筑设计的“补白”与“整合”,把大半面积“压”在地下,地面建筑的格局没有大调整,让建筑群整体空间变得中心明确。这种谦虚的态度在历史建筑改扩建中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 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 补白 整合

ABSTRACT The Nanjing Museum is the second largest museum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the previous National Central Museum. In 2009,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of Nanjing Museum led by Academician Cheng Taining started. Through filler and integration, it hid half of the building beneath the ground. The above-ground pattern remained, so as to specify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while presenting the importance of modesty in th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to historical buildings.

KEY WORDS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expansion project of Nanjing Museum, filler, integration

 

 

如何继承祖先的经验和传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历史建筑的旁边,你认为一座新建筑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呈现?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内地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2009年,由程泰宁院士主持设计的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在程院士的设计里面,几乎看不到建筑在外部形式上搞的所谓的“复古”,而是在系统地探索中国近代历史建筑的经验和精神,追求一种“神似”的效果。在我看来,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人类哲学观的体现。

中国人的哲学观讲究是“致中和”。这种思考方式已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厨艺到中医药,从书画到武术。“调和”造就了中国历史建筑的独特个性。南博二期改扩建工程通过建筑设计的“补白”与“整合”,把一半以上的建筑面积“压”在了地下,这就使地面以上的建筑格局与改建前没有大的改变,让建筑群的整体空间通过二期工程的整合,变得中心明确。这种谦虚态度对历史建筑的改扩建至关重要。

 

赵敏:请您讲讲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的建筑及规划设计。在这个设计之中,有一个十分引人注意、甚至可以说是大胆的改造措施,就是整体抬升老大殿。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设计决定?

程泰宁:在回答老大殿抬升的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点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的基本情况。南博始建于1935年,由于当时是“中央博物院”,所以采用了全国“竞图”,也就是今天的招标方式来选择建筑设计方案。当时几乎全国所有的知名建筑师都参加了这次竞赛。最后,徐敬直建筑师的方案中选。在建造实施过程中,作为筹建处分管建筑设计的负责人,梁思成先生把主馆改成了庑殿式建筑,而具体修改为仿辽式并采纳了杨廷宝先生的建议。由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工程在主体完成后一直处于停顿状态,直到1952年才由刘敦桢先生主持完成了收尾工作并开始投入使用。从这些简单的背景叙述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老大殿(对南博主馆的俗称)凝聚了这么多老一辈建筑师的心血,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会过份。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做南博的改扩建确实感到压力很大。中国有句俗话叫“太岁头上动土”,以南博老大殿的特殊地位,使我们这次改扩建如同在“太岁”身边、脚下“动土”,故而必须特别谨慎,可以说,我们是以一种敬畏的心情来做这个设计的。

另外,从城市空间环境看,由于南博东南紧邻中山门,南面为中山东路,人们由中山门进入南京城,向北一转身就能看到远处的钟山,和以钟山为背景的,处于南博长达200m的中轴线尽头的老大殿。几十年来,这样的景观已经成为了南京市民熟悉的“南京城”标志风景之一。因此,在15年前制定的南博规划导则中指出:不仅作为建筑遗产的老大殿需要保护,而且这条重要的中轴线也需要保留。对于这两点,我们团队是完全赞成的。

赵敏: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为什么会在设计中去整体抬升老大殿呢?

程泰宁:在设计中整体抬升老大殿,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首先,抬升老大殿,是想改善老大殿在场地环境中的形象。不知你是否去过2006年改造前的南博?当时,中山东路路面比老大殿室外地坪高3 m,游客从城市道路进入南博前往老大殿参观,需要一直往下走,心理感受很不好(在中国,往下走通常是去墓道)。我们本以为这样的标高设置是因为在设计之初有特殊的讲究,为此还专门翻阅了近百年的历史资料,特地查找到1933年国立中央博物院(南博的前身)初建时的竞赛方案设计图和后来的施工图纸。看了图纸和相关资料后我们发现,这并不是设计有意为之,而是当年在确定标高时,确实对周围场地情况考虑不周,再加上中山东路路基在此后近70年中被不断垫高,最终形成了这条从南博院门至老大殿的下坡路。老大殿整体抬升后,场地标高相应提高,这样,城市道路、中轴线地坪和老大殿室外标高就一致了,老大殿在场地中显得更加醒目与突出,这条历史悠久的中轴线显得更有气势。

第二,抬升老大殿是通过地下室的加高实现的。所以,抬升后有利于老大殿的地下空间的利用。以前,老大殿地下一层有个所谓的“地下室”,层高2.2 m,净高只有1 m多,能堆些杂物,无法正常使用。抬升后,老大殿地下一层的空间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并且有利于老大殿和其他展馆地下空间的联系。

第三,抬升老大殿,有利于减少二期工程的土方开挖量,减少投资。南博二期工程立项时要求,改造后的南博总建筑面积要达到8万多m2。现有的老大殿和要保留的艺术馆只有2.6 m2,为了不使地面建筑体量过大,在新增的6万多m2建筑中,有各种功能用房约3万多m2只能在地下解决,而且地下大部分展厅要求层高8 m,土方量非常巨大。老大殿抬升后,场地标高也提高了,开挖土方量大大减少,对减少投资加快工期都很有利。

 

……

更多内容请2016年第1



http://www.newarch.cn/column/people/a_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