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杂志社 首页 > 栏目 > 专访 > 正文 返回 打印

董功

  2013-07-27 11:25:48  

董功:“建造”与“建造”之外

Dong Gong:Of "Construction" and  out  of  "Construction"

本刊记者 明星

NA Reporter  Ming Xing

  
       北京CBD,众多林立的写字楼里一间极为寻常的办公室,是直向建筑事务所的办公地点。下午三点,小会议室里传出激烈的讨论,这里没有上司与下属的等级关系,董功和他的合伙人韩千禾正同年轻的员工们讨论新项目的设计方案。会议室里不时传出激烈的讨论和阵阵笑声。
       这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事务所。
      不算很大的办公空间里,紧凑地摆放着开放式办公桌,未经任何粉刷的巨大水泥柱和暴露在外的管道和空调风机呈现出一种利落干脆的设计美学。这一切似乎正暗合了直向建筑最本真的目的——直接、清晰、明 确地做建筑。
      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美学习实践多年的董功,还在迈耶事务所工作时,就已开始寻找中国的工作机会,毕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家里,建筑行业的发展正方兴未艾。“我曾经跟迈耶谈过,问他有没有兴趣在中国做些项目,但他的回复是年纪太大不愿旅行。”
    “美国的建筑行业有完善的体系,在美国建筑师的状态其实很舒服,但是你大多只能做些室内和改建的项目。中国目前还没有那么规范化的市场和成熟的系统,但好的是,建筑师可以在这里充分地施展拳脚。”
恰逢时任斯蒂文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合伙人的校友李虎牵线搭桥,那儿正需要这样一位兼有中美工作背景的建筑师。顺理成章地,董功来到了斯蒂文的事务所,彼时的斯蒂文事务所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不同城市设计诸多大项目。
         在斯蒂文事务所工作期间,董功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参与了两个曾在中国轰动一时的大型项目,北京当代MOMA和深圳万科建筑中心。2008年,董功正式回国,在北京创立直向建筑事务所。
“早前我也曾在中国工作过,对国内行业的弊病我一点儿也不感到意外。我们总能听到很多抱怨,抱怨国内建筑行业的不规范、不职业或是做事情不清晰,但我不这么看。美国有完善的行业管理和筛选事务所的程序,这些都可能一开始就把一些有抱负、有潜质的年轻人给淘汰了,像我们这样的事务所可能都无法起步。正是中国这种尚不成熟的状态,年轻建筑师才有机会在市场中锻炼、成长。”面对国内行业的处境,这位年轻的建筑师采取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我想这才是面对困惑和困难时最好的态度。

设计之“必需”——对逻辑的尊重
        从美国回到中国开设事务所,光有野心和抱负是不够的,还要有把控建筑的能力。董功的第一个作品——北京广安门生态展廊,就足以向人们证明他的能力。
董功成功了,“绿房子”建成后在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尽管它只是一个楼盘营销的生态展示中心,是一个临时建筑。可这个临时建筑完美地表达了他一直坚持的设计思想:对构造逻辑正确性的坚持和贯彻。
谈及这个“绿房子”的创作过程,董功坦言当时刚从斯蒂文的事务所出来,急于想要做出点自己的东西。“原来都是在别人的事务所打工,做的还是别人的那一套。自己挑大梁之后就特别想做出能代表自己的东西,刻意告诉自己直向要从直向做起,而不是让人看到会说你的作品带有某个建筑师的痕迹。”
       “我有个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是,建筑的核心价值在它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这个问题有可能是社会的,可能是人的生活或是与基地、气候相关的,总之当时我有很强的个人倾向,认为建筑应该是一种极其理性的存在,不应掺杂任何个人的情感因素。这个房子每一个建筑上的“动作”都应是能够被解释的,为什么是漂浮的,为什么是长方盒子,都是纯粹基于理性逻辑分析,设计的一切都合乎理性,没有任何无理由的存在。”
        基于对逻辑的尊重,这个“绿房子”在原有景观广场狭长的用地里,与周边景观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展示生态技术的同时真正做到不破坏生态,甚至大大扩大了原有绿地面积。易拆除、可被再利用的垂直草板也从根本上诠释了生态再生的本质。

逻辑之上,理性之外
         对建造逻辑正确性的坚持是直向自成立之初即已明确的方向,但正如董功所言,成立事务所的这几年,他也逐渐改变了自己对建筑的领悟,不再只有最初克制的理性逻辑,而是更加注重让建筑基于理性建构之外向人们传达情感,诉说建筑的诗意。
    瞬间城市——合肥东大街售楼处项目,完美诠释了这种思考,依然坚持了对逻辑的尊重,同时蕴含了不同意境的诗意、浪漫。
“瞬间城市虽然只是个房地产售楼处,但还是与人的居住息息相关。参与这个项目期间我多次去合肥,以前上大学时我也曾多次去往皖南的西递、宏村,印象中那里都是一派皖南古村落风光,这跟合肥现在所呈现的工业面貌完全不同。合肥本是工业城市,如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下进行大规模城市重建,拆了许多旧厂房,一切都在急剧变化中。这种强烈反差让我产生一种瞬时记忆。于是我希望在这种环境里表达出这种城市的瞬间记忆。把曾经传统、诗意的皖南和现在处于工业巨变中的合肥联系起来,将这种强烈反差表现在建筑中。以院落来组织空间,每个院子蕴含不同的意境,以竹子、樟树、水为主题的院子各自展开,并将这些院子串联起来,体验完这些空间仿佛看了场电影,每个院子饱含不同生活品质的诉求。我希望在这个小房子里找寻传统的生活品质,这种品质在现今的合肥已荡然无存,我想带人们去寻找那种已经失掉的生活的诗意。”
        符合基地周围工业基调的锈钢是董功为该项目选择的外立面主材,它与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呈现出一种有如地里长出来的厚重感。院墙则多处理成素净的白色,与室内的白墙以及白色调的灯光共同营造出轻盈、通透的感觉,从而与具有金属感的外表形成强烈反差,建筑因而给人带来来自不同纬度的、奇妙的感官体验。
“院子本是室外的,但我希望它成为室内的延续。从室内的白到白墙院子,院子与室内之间只有由玻璃钢形成的半透明隔断,树影、光影都通过这半透明隔断渗透进来。隔栅在通风的同时很好地延续了空间。我希望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这种半透明的界面。”
瞬间城市里对材料的运用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大工业背景下过往消失掉的城市记忆,究竟材料与逻辑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关系?
“材料实际也是建筑表达的重要部分,建筑的表达有空间形态、布局及人在其中的体验。材料也是建筑表达的一个层面,是建筑的载体,与环境、人、光线都会产生关系。探讨材料也无法脱离建造的逻辑。狭义的材料就是材料本身,广义的材料是构造赋予其意义之后的定义。同样的材料,不同建筑师会有不同的表达,这也是基于个人建造逻辑之上的。”
          业主在杂志上看到直向建筑的专题报道,于是找到董功合作昆山有机农场的一系列项目,采摘亭只是个开始。就是这个很小的项目,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江南整体的文化气质包括人、自然、园林,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很素雅的。我们常说的“江南”是很宽泛的领域,采摘亭与此更多的是一种意念上的关联。现状基地(阳澄湖)本身很平坦,视野非常开阔,水域面积很大。一开始给我意向上的感觉就是轻盈、开放。将空间和外围的风景以最长的延展面联系起来,这种水平姿态在我看来是一种最直接的联系。在水平向的房子里面对风景的面是最大的,能获得最舒展的视野。这都是理性推导的结果。我希望在这个基地上盖的房子应该是很好地融于这个环境的。比如深远的挑檐所制造出的光影,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完全打开的玻璃旋转门,也跟江南民居那些推开式木门有意义上的关联。建筑这种水平的姿态很自然地呼应了基地环境,把建筑空间和外面的风景最大化地展开。这些都是从很理性的角度出发。

 

更多内容请见2013年第3期



http://www.newarch.cn/column/people/a_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