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张应鹏

1964年1生,合肥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工学学士,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浙江大学哲学博士。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理事,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同济大学城规学院设计课程客座评委,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课程客座评委。

现任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曾获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优秀设计奖;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苏州市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建筑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张应鹏访谈录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  Way  of  Life:Interview  with Zhang  Yingpeng

本刊记者   张玮

  新建筑(以下简称NA):您的教育背景比较特殊,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硕士学的是建筑设计,博士学的是西方哲学。
  张应鹏(以下简称ZYP):这可能与我对建筑学的认知有关。我认为建筑学本身就应是一个跨领域的综合学科。
  NA:这一求学经历对您设计理念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ZYP:我想至少有两点。首先是对建筑学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与质疑。从古希腊的维特鲁威开始,建筑学的核心价值就一直是“实用、经济、美观”。但实用与经济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美观也只是形式上的问题。不是说技术或美观对建筑学不重要,而是“建筑”之所以能上升到“学”的高度,更重要的还应该是精神层面的问题。这可能也是哲学与工程学科的最大区别吧。其次是对设计方向的选择。西方哲学从初期的本体论到后来的认识论,再进行语言学的转向,绝对真理被彻底地否定掉了。价值来源于主体的感悟,世界不存在一个终极完整的状态,而更像是由片段而组成,并不断交织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盲人摸象,但原来所假定的大象整体形象已不再完整,或根本就从未存在过。世界就是你所摸到的样子,或像把扇子、或像根绳子、或像根柱子。对我们而言,摸到的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摸索的过程。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非功能空间”的研究与实践,这可能就是我所摸到的(建筑)世界的样子,是我的选择。它是(建筑)世界的一个片段,但是我的全部。
  NA:在当代城市快速发展及大规模生产的社会背景下,您还一直强调建筑师的社会责任,这非常难得。九城都市最大的抱负是什么?关注点是什么?
  ZYP:谈到抱负,可能有点宏大,但最起码应该做一个有责任的建筑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设计对我而言既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这只是一个必然的前提),也不是简单的工作方式(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通过建筑设计表达我对世界的理解与思考。如果从工程技术层面来讲,建筑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努力解决“实用、经济、美观”等基本问题的话,那么我则更倾向于通过建筑表达人文的精神价值——一种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这是我所关注的责任。
  如果说颜色是画家的语言,文字是小说家的语言,那么空间与材料可能就是我的语言。我用空间与材料的语言反思历史、批判现实、歌颂浪漫。相比之下,功能只是一个必然的基本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媒介。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城市建设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推卸责任者认为:第一,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第二,我们的建筑材料不好;第三,我们的建造技术不够。记得博士毕业后(2000年)的第一个作品就是我自己家的装修设计,一个175m2的顶层带阁楼公寓,包括人工费和材料费在内,总造价55 000元人民币,还包括几乎所有的家俱和厨卫设施。事实上一项认真的设计必然是在客观现实的前提下进行的,经济对设计水平有影响,但不构成绝对的因果关系,这就像钱的多少与生活的幸福感没有绝对关系一样;建筑材料只是一种语言,如何运用语言是表述者的能力,语言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建造技术也一样,考验的不是建造技术的高低,而是设计者将建造技术作为一种建筑艺术的表达能力。我们国家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反思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更多内容请见2011年第4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