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探索“交界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国际概念设计竞赛”的启示

Explo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oundary Space”: Inspir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Ideas Competition of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and Hong Kong Boundary Crossing Facilities

 

王蔚 邵磊 李眈 Wang Wei Shao Lei Li Dan


摘 要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国际概念设计竞赛”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路政署筹划的国际设计竞赛,是一次粤、港、澳三地多元文化融合的可持续探索。通过对竞赛的评述,结合对获奖和入围方案的分析,不仅阐述了香港政府对口岸建设地标化、模块化、生态化等理念的探索,同时分析了中国口岸建筑的设计变化趋势——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最后探讨了本次竞赛对中国口岸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香港口岸 国际概念设计竞赛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Ideas Competition of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and Hong Kong
Boundary Crossing Facilities” organized by Hong Kong Highways Department, is a fus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exploration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Through the competition commentary,
based on analysis of winners and shortlisted desig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rt of Hong
Kong government’s concept and strategy, such as landmark, modular, ecology, etc. And it analyzes the trends
of China’s port architectural design. At last it discusses the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of this competi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r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Hong Kong boundary crossing facilities, international design ideas competi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如何提升口岸建筑的可持续性,是各国建筑师积极探索和讨论的问题。亚洲许多城市也做了积极务实的努力,积累了颇多成功经验。香港作为国际化“大码头”,其经济地位在亚洲地区首屈一指,随着近年来亚洲其他城市的崛起,香港地区的口岸已不能适应现有的发展趋势。因此,打造新环境下的口岸建筑是保持香港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项目背景
1 政策支持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粤、港、澳三地的重大基础项目,其横跨珠江口,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融合具有战略意义。在国家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①中,港珠澳大桥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随着《粤港合作框架协议》②的签订,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在经济上将进一步加速接轨[1]。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在这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作为前所未有的策略性道路系统,建成后将为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的社会民生、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2003年珠海、香港、澳门三地政府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展开大桥的建设筹备工作,力争于2016年建成。

2 项目愿景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选址于香港国际机场东北水域的人工岛,约130 hm2(不包括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所需的20 hm2用地),是香港地区大桥的着陆点。它将拥有完善的道路网络与交通配套设施,人们往来于香港国际机场及东涌新市镇将变得极为便捷。其与数条策略性道路相连接——北面与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屯门西绕道相结合,南面同北大屿山快速公路相连,有效贯通香港、深圳、珠海及澳门。香港口岸地理优势明显,大桥建成后,它不仅是一个货物和旅客过关、检查口岸,还是一个国际及地区的策略性多式联运纽带,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在国际运输及航空领域的中心地位[2]。香港口岸的建成可促进香港城市路网与国家路网相连接,大幅减少陆路客运和货运的成本和时间[3](根据专家估算,珠三角西部将进入香港方圆3 h车程可达性范围),从而促进香港旅游业、金融业、贸易业等方面的发展。同时该口岸还可有效对接来自珠三角西部、广东西部和广西等地的货物,用于香港的机场和码头,极大地提升香港商贸码头的国际竞争地位。

二 竞赛要求
1 竞赛主旨
香港口岸坐落于香港国际机场的东北水域,为填海地块,其主要功能为香港海关、出入境及检疫设施。由于口岸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又与策略性路网相连接,因此其除了作为旅客及货物过关中心外,还发挥着国际及本地策略性多元式联运纽带的作用[4]。200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路政署开始为香港口岸筹划国际概念设计竞赛,以征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性建筑与规划理念。设计竞赛的筹备委员会成员由多个政府部门和本地专业学会成员组成,公众可自由参与竞赛全过程。

2 发展目标
主办方认为香港口岸建成后将成为香港地区的新地标,可充分展现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城市魅力,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意、吸引力、高效率、可持续、便捷性、环保性,以及拥有先进科技和节能设计的口岸设施。项目目标是建造一个经港珠澳大桥来往香港及珠江三角洲西岸的地标式口岸;为香港打造出创新、环保及标志性的口岸模式主题。竞赛时间为2010年2月—3月,入围方案和获奖方案在2010年5月公布。

三 作品分析
竞赛评审委员多为建筑学相关领域的专家,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合伙人理查德·霍金斯(Richard Hawkins)担任评审委员会组长,其他10余位委员分别为香港建筑师学会前会长吕元祥博士、前布政司钟逸杰爵士、香港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陈智思、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香港前工程学会会长郑汉钧博士、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城市建筑科学主席及教师阿布史博士等。参赛作品分为专业组和公开组,其中专业组70份作品,入围方案22个,公开组95份作品,入围方案11个,最终选取两个组的前5名荣膺奖项。入围方案中中国大陆有3个,香港12个,美国5个,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德国、埃及、墨西哥、澳大利亚、荷兰、中国台湾等各1个。无论是获奖方案还是入围方案都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香港口岸功能性、地标性、环保性的深刻理解。

  ……

 

王蔚01.jpg

1 香港口岸区位分析

王蔚07.jpg

2 同一屋檐下(专业组第一名,香港)

王蔚03.jpg

王蔚05.jpg

3 三角瞬息交换(公开组第二名,奥地利)

 

 

 

更多内容请见2014年第1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