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回顾

Review of the Third China Architecture Media Awards

 

赵磊
Zhao Lei

 

摘 要 始于2008年的中国建筑传媒奖历经三届,已发展成两岸三地建筑界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奖项。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将主要目标落在定性——这是一个什么价值取向的奖项,哪种价值取向的建筑才是其倡导的公民建筑;第二届重在强化这一价值导向;而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由于参与作品的广泛,使确定获奖作品类型成为要解决的一大问题。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于2012年9月14日启动,历经3个月的紧张筹备,12月9日晚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落下帷幕。相比前两届大奖,这一届又有了质的飞跃。这次大奖共收到提名作品101个,申报作品100个,申报作品数量是2010年的2倍,2008年的10倍。
关键词 公民建筑 中国建筑传媒奖 人文关怀 社会责任 实地考察
ABSTRACT The China Architecture Media Awards (CAMA), now in its third installment since 2008, has emerged as the most participated award in Greater China. The first installment focused on formulating its own set of standards regarding the concept of “civil architecture”; such standards were reinforced in the second run; the latest one aimed at expanding its community engagement as well as the diversity of selection. Launched in September 14, the awards were presented on December 9 in OCT Loft. This year the number of submission reached 101, while the jury nominated 100 projects, both at a record high.
KEY WORDS civil architecture, CAMA, humanistic concern, social engagement, site visit

 

一 申报及提名
        2012年9月14日,大奖启动。10月20日,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提名截止,10月31日自由申报截止。本届大奖共收到提名作品101个,其中有效提名88个;收到申报作品100个。最终将有188个作品(人)竞争5个大奖,其中最佳建筑奖竞争最为残酷,98个作品竞争一个获奖名额。
正如本次大奖提名及初评委员会主席黄居正所言:“自由申报是体现建筑师关注度和参与度的重要指标,其申报数量的增加,一方面说明了奖项本身在建筑界的影响力日渐深远,建筑师的参与度愈来愈高;另一方面说明了大奖程序和规则的公正性、透明性以及结果的公信力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黄居正对申报的情况还有以下评价:申报的建筑类型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不仅有小型的文化设施,也有相当规模的公共建筑;不但有桥梁等构筑物,还有景观和照明设计作品。建筑的品质,都体现了建筑师们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素养。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在许多作品中,均反映出了建筑师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关注,这是值得欣慰的。例如有的建筑事务所跳出设计的范畴,主动担任项目统筹,成功组织了边远地区学校加建的工作,从选址到捐赠至最后施工的全过程,都展现了建筑师能够做的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还有很多实际操作的可能。过去我们往往把更多的关注给予在媒体上已经曝光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缺少对一些不知名建筑和建筑师的挖掘,尤其是体制内设计机构中的建筑师。此次自由申报项目数量如此之多,质量如此之高,也反衬出提名人视野上的局限。居住建筑奖的提名和申报项目同样丰富多样,但在解决普遍意义上居住问题的探索作品仍稍显不足。
       在此前,首届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申报仅有10个,第二届38个,本届则达到67个。2010年各奖项申报作品总数为56个,而本届达到了100个,几乎翻番。
       同时,和往届“60后”建筑师割据江山的情况不同,今年“70后”建筑师成为主力。这一批建筑师有的独立执业、执掌个人事务所,有的供职于体制内大型设计研究院。无论是从设计概念、形式语言还是作品施工质量来看,都能看出设计师日益宽广的眼界和不俗功底的方案把握能力。

 

更多内容请见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