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三种脉络,三个方法 ——谢英俊建筑的社会性

Three Contexts, Three Methods: The Sociality of Hsieh Ying-chun’s Architecture

 
 
 
黄孙权 Huang Sunquan
 
 
 
摘 要 谢英俊近年来无论在台湾、还是中国内地及海外的实践项目,都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并获奖和展览无数。一系列灾后重建工作的成绩使谢英俊拥有“灾难建筑师”、“人道主义建筑师”、“公民建筑师”等美誉 ,但这仅是媚俗的赞誉。在脉络性的理解架构里,检视建筑实践与欲解决问题的关系性构成。亦即回答谢英俊建筑意识形态召唤了什么?而建筑实践又回应了什么?包含从理论上分析其超越现代性与一般灾后重建的不同,最终将谢英俊的建筑实践归结为“社会性建筑”。
关键词 灾后重建 社会性建筑 谢英俊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al practice of Hsieh Ying-chun has received great response in recent years. The outcomes of a series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rojects have given Hsieh honorable titles of “Post-Disaster Architect”, “Humanitarian Architect”, “Social Architect”, and “Citizen Architect”. However these are only kitsch praises.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what Hsieh’s architectural ideology has recalled, and what his architecture practice has responded to. This includes theoretical reviews on his beyond-modernity approach and how it is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s. I finally conclude with the thesis of “architecture of sociality” supporting a holistic view on Hsieh Ying-chun’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KEY WORDS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of sociality, Hsieh Ying-chun
 
 
  一切真正为人栖居的地方,都有家这个观念的本质。记忆和想象彼此相关,相互深化。在价值层面,它们一起构成了记忆和意象的共同体。因此,房舍不仅是个人的经验,而且是叙事里的一条线索,或是在你自己叙说的故事里。透过梦想,我们生活寓居场所共同穿透且维续了先前岁月的珍宝。因此,房舍是整合人类思想记忆和梦想最伟大的力量之一……没有了它,人只不过是个离散的。” 
  “我住进来了,但灵魂还没进来”(玛家农场好茶村邱爸)。
  “住在那种灰白精舍的房子里,连生小孩的欲望都没有”(曾参与玛家设计的人员对长治百合园区的批评)。
  谢英俊的建筑工作这几年无论在台湾,还是中国大陆及海外都获得极大反响,在台湾9·21地震后邵族重建工作的成功使他拥有“灾难建筑师”、“人道主义建筑师”、“民众参与”等美誉,然而这些赞誉误读了其建筑工作的含意。
  论述谢英俊的建筑是困难的。首先我们要评断其建筑工作逻辑构成及实践方法,其次我们要将之放在一个脉络性的理解架构中;最后,我们还要认真对待其建筑实践与欲解决问题的关系性构成。亦即需要对谢英俊建筑意识形态所召唤的内容作政治分析。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社会性建筑(architecture of sociality)是比较合适的说法,分析谢英俊在台湾展开的一系列工作,也必须从此角度理解,这不仅是建筑计划,而且是一个空间生产计划。
  谢英俊的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灾区的问题不是解决灾后的问题,而是解决过去的积累。”那台湾过去的问题为何?须回到台湾特殊的脉络下理解。如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所说:“每一个社会都会产生其支持自身的空间。”每一个空间都弥漫着社会关系。对谢英俊工作的批评与赞赏都必须从历史及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并将之联结到空间生产中。
  ……
 
 
 
 
更多内容详见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