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我国近现代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及其技术标准研究

——跨越1949年界限之研究一例

刘亦师 LIU Yishi

 

 

摘 要 研究新中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街道横断面的布置及其技术标准的确立。街道横断面设计是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重要基石,在全球视野中比较研究道路横断面设计的演进轨迹,以民国《道路月刊》为例考察外国经验的影响。而1950年代北京道路等级和横断面设计标准的确立既有多方面的创造,也体现出与近代时期和外国经验的显着关联,不因“1949年”而断裂。试以之为例尝试讨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研究向1949年以后拓展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道路 横断面 北京 近现代 《道路月刊》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an important part in modern city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i.e. the evolution of road cross-section design and related technical standards. As the foundation of western city planning, road cross-section design spread across the globe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daptive to local conditions. With a global comparative method, the paper studies the trajec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oad cross section design based on archival research on a renowned Republican journal on this subject, Road Monthly. In the 1950s, on the other hand, despite obvious Soviet impact road cross-section design included innovative explorations. The paper trac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oad cross-section design to extend the research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to the post-1949 period.

KEY WORDS urban roads, cross section, Beijing, modern period, Road Monthly

 

 

Evolution of Design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of Road Cross-Sections in Modern China: A Case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across 1949

 

一 跨越1949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

 

我国建筑史学界一般以1949年为界区分近现代建筑史。然而,很多课题在断代史的框架内难以充分解释,必须关注历史的连续性,因此研究1949年之后的建筑和城市形态,难免会向前回溯;反之亦然。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考察其发展的断续和关联,更有利于全面认识历史过程发展的轨迹。在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中,将研究的起点向1949年之前回溯,体现历史发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近代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在城市建设上有关建筑形式的选择、建筑师的心态与工作方法的变化,以及建筑机构的创设、发展及其日常管理和动员机制等等,多因政权的更迭和意识形态的转移而发生急剧的变化。相比而言,建筑和规划技术的选择与技术标准的形成,因其受经济和技术水平等客观条件制约较多,在1949年前后体现出较明显的延续性。因此,从技术史视角考察近代以来建筑和城市的连续的发展,不失为一种开展比较研究的途径。

本文研究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城市街道横断面的技术标准的确立,考察其自19世纪中叶以来在全球的传播及在我国的发展轨迹,尤其关注其1949年前后的联系,以之为例探讨将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研究向1949年以后拓展的问题。街道横断面是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其路幅总宽度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和道路附属设施用地组成。横断面设计不仅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富有表现力,最能体现道路功能与性质的一个面,是工程技术、经济与建筑艺术的综合。”此外,地下管线的布置、临街建筑设计和行道树的栽种及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与之直接相关,从其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确立过程能反映出我国近现代国家建构的若干侧面。

现代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肇端于法国巴黎改造,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英国、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均有不同侧重的发展,大大扩展和丰富了横断面设计的形式与内容,是城市规划技术在全球传播的典范。我国1920年代由《道路月刊》系统地介绍了外国经验,除详述各类路面的工程做法和道路横断面组成外,还缕述了各地道路分级及其技术标准,明显体现出受到美国以道路功能进行分类的影响。1949年之前的这些理论和工程实践以及苏联的经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制定并沿用至今的道路等级和技术标准的重要参考,直至1950年代后期归纳出今天习见的“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在道路等级的划分原则、内容、命名及设计内容等方面呈现出既有别于外国,又延续了近代经验并独具创造性的特征。

 

二 外国城市道路断面设计

 

1 欧洲城市道路改造:从巴黎改造到田园城市运动

1853年豪斯曼主持的巴黎改造正式采用放射状的林荫道来改造城市空间和景观。1856年,豪斯曼任命军事工程师出身的阿方德(Jean-Charles Adolphe Alphand18171891)负责建设巴黎的街道,并在宽阔的街道两侧配备了数排行道树并在地下埋设各种管线,使之不但成为巴黎改造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此后西方林荫大道设计所依据的原型。

巴黎改造所形成的法国式林荫大道(contre allée),其重要特征是车行道不论位于道路的中央或两翼,皆由两排或四排行道树所夹持。这种形式的道路断面布局,侧重车行道所形成的景观轴线,因此易于形成庄重、宏伟的街景。阿方德的著作详细记录了这类林荫道横断面的设计细节。通过计算和实际经验,阿方德提出如在断面上布置3条车行道,其总宽平均至少应为50 m,此即后来“复合式林荫大道”(multi-way boulevard)的原型。但当时林荫道的断面形式相对简单,类似我们今天所称的“一块板”,惟路面的宽幅和沿街的景观有所变化。

受巴黎改造的影响,欧洲其他国家的主要城市也陆续在拆除的城墙基址上修建宽阔的环状道路。其中德国城市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有机地融合了功能性和观赏性,将由行道树和草坪环绕的步行道独立出来,占据了道路的中央,而将车行道布置在其两侧。在保证车行道视线通达性的基础上,既具有丰富多样的街道断面形式和街景,又能接纳市民及其城市生活,与法国式道路以突出恢弘气度的设计意图迥乎不同,成为“德国式城市街道设计方法”(German School),该方法对之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城市景观的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在园林和城市公园设计方面虽有悠久传统,但直至19世纪中叶,包括伦敦在内的大城市道路都缺乏行道树的荫蔽,断面形式单调,“道路设计远较德国逊色”。但随着20世纪初田园城市运动的兴起,英国规划家在街道横断面的设计上借鉴了德国经验,开创出居住区道路规划的典范,同时提出在交通量最大的街道上“仿效铁道干线建造多路幅林荫道”,使过境交通和远程交通集中在中央车道,速度较慢的车辆则被疏导于两侧的车道。

综观1850年代以来的欧洲城市道路设计,不论是法国的豪斯曼、阿方德,德国的斯图恩本(Joseph StÜbben),奥地利的西特(Camillo Sitte),还是英国的恩翁(Raymond Unwin),都分别总结街道断面设计的重要意义及其理论与方法,推动了这一规划技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道路通常包括了各类交通形式,其断面设计突出了景观效果和可达性,与20世纪20年代以后强调通畅性和安全性,并根据断面宽度或其交通性质加以分级和量化的设计思想大相径庭。

……

 

 

更多内容详见2016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