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篇首语

       “可持续建筑与环境”是一个业界关注度很高的命题,专业人员与社会各界都热衷于讨论这一命题,纷纷将自己的学术领域、工作事业纳入其中,似乎能沾上它就是前沿的、时髦的,或许还可以得到些许利益。然而,又有多少人理解什么是“可持续性”?什么是“绿色建筑”?本期专栏近20篇文章,从不同视角、不同专业背景,或探讨,或反思,对此作出了观点鲜明的回答。
  可持续建筑,或者说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对“环境”的贡献。正如有些发达国家在评价绿色建筑时,单纯以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与其“品质”,即投入与产出来评判建筑的“绿色量”一样,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的一切活动,是以自然环境的初始化、原生态化,即自然状态为宗旨,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创造、环境再生与修复、健康与舒适环境的重建等多个问题。
  “绿色建筑”是一种态度与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所从事的建筑活动已进入理性发展期。我们在回顾先辈们杰出建筑成就的同时,也应更多地关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筑活动中倡导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保护环境等。如今某些“伪绿色建筑”受到追捧,也诞生了许多所谓的“绿色建筑专家”,对此我们不必过早地否定或批评他们,绿色建筑事业需要更多人的宣传,他们对绿色建筑的执着,倒是表明了他们的态度,这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的根本与基石。经过多年的发展,绿色建筑研究已形成无数成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体系,必须十分鲜明地指出:任何绿色建筑的手段与方法,无论其多么现代化、宣传得多么光鲜、有多少人热衷推崇,检验其有效性与价值的根本指标,首要一条是“节能效果”。任何背离节能目标的所谓“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由此来看,目前将“碳交易”用于建筑物之间创建绿色与节能的“零碳”排放概念,对绿色建筑的科学、良性发展是一个误区。
  在年前一次同济学术之行报告中,中国香港绿色建筑委员会主席刘少瑜先生对绿色建筑的诠释是值得推荐的:绿色建筑是“经济性+社会需求+技术可能”三位一体的交集,“技术可能”应成为绿色建筑研究的关键问题。绿色建筑发展到现在,更多的需要务实的研究,建立可行性高、造价合理、有市场需求的技术体系,唯有如此,绿色建筑研究才具有发展前景,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中国绿色建筑研究的状态。
  在此,感谢《新建筑》容我草习于文字间,共同来探讨我国的可持续建筑与环境,探索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宋德萱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