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民建筑 两年一届的“中国建筑传媒奖”对于许多人来说已不再陌生。2012年岁末,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在深圳华侨城落幕。颁奖典礼在由旧厂房改建的华侨城最大的B10展厅举行,现场座无虚席的盛况让人联想到奥斯卡颁奖典礼,不仅是因为颁奖过程有悬念揭示的环节,也不仅因为凤凰台主持人梁文道先生应邀司职这场建筑专业奖的“准专业”主持,更主要是,踩着红地毯入场的入围嘉宾们早就让人们有一睹尊容的期待。其中有此前就在业内颇具声望的建筑家和学者,更有一批因其出色的作品问世而让观众感到神秘的建筑新人。
公众对建筑传媒奖的兴趣当然不止这些。
“建筑传媒奖”引起广泛关注,其魅力“看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特别的名称:建筑+传媒+奖。“建筑”自不必说,“传媒”的意义则可圈可点,从提名、初评、现场观摩直至终评,由影响广泛的大众传媒联合10余家专业期刊共同操持,由此,建筑学专业经由“传媒”跨界到了“非专业”的广阔世界,这或许是一种本质的“回归”吧。其二,特别的过程:专家提名评审与网上报名投票结合。评审过程花絮不断,网络平台让不同年龄的建筑师、建筑学子以及普通大众有了直接参与的机会,甚至成为许多设计人自我展示的特殊平台。其三,鲜明而响亮的主题:走向公民建筑。如果说5年前人们对这个主题还存有诸多茫然和质疑,时至今日,这“六字箴言”已经十分自然地融入参与者的意识世界,甚至已然成为业内外人士认同的设计价值观。
“突出人文关怀,彰显社会意义”依然是获奖作品和获奖者的特殊标签。2008年第一届建筑传媒奖评审过程中,提名及评审委员会曾有过疑虑,在商品社会经济大潮中,符合这样主题的好的作品会不会很难找到呢?因而也担忧“建筑传媒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直至2012年第三届建筑传媒奖评选鸣锣开张,出乎意料的是,提名和申报的作品竟然超过200项。可以肯定的是,近年来关注和诠释这个主题的作品越来越多了。令人动容的是,本届杰出成就奖得主陈志华先生在其声情并茂的获奖感言中,表达自己将铭记,并希望人人都记得该奖项首届获得者冯纪忠先生对公民建筑做出的诠释:“所有的建筑都应该是公民建筑。”可以感受到,“走向公民建筑”这个主题,经由“建筑传媒奖”的推波助澜,业已深入公众内心。
本刊于2009年第3期曾推出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主题专栏。 本期再次刊载第三届建筑传媒奖的专栏报道。我们认为,随着“中国建筑传媒奖”的持续举办,无论从奖项主题、评选过程,还是奖项意义来看,其影响力都在持续释放着。这个奖项堪称21世纪中国建筑界的重大事件之一。
李晓峰
中国建筑传媒奖提名人及初评评委
《新建筑》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