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篇首语

 城市设计:在时空压缩、网络社会与日常生活之间

 
  任何有意义的研究,都应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码字,而是为了理解变化中的社会。这一向外的维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本体存在状况的镜像。我十分同意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文版序言中说的,技术、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重塑着人们的生活场景;书的写作虽然是基于研究和理论,但其根本在于处理我们个人的事情,并试图诠释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物质基础的变化。对于任何人而言,尤其对于学者,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这样活着,以及我们将怎样活着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经过专业地介入,大概才是活着的本意。同时经由持续追问与解决这些问题,才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平凡与意义。
  现代城市设计是一个既“充满魅力”又“十分无聊”的知识领域。说“充满魅力”是因为它的复杂性与整体性,它涉及所有可能的空间领域,从意识观念到社会构成再到物质形态,并深深介入现代人类的生存状态。说它“十分无聊”,恰恰也是因其复杂性与整体性,往往可能使人摸着象脚即认为是大象;或者使人无从着手,看不清状况,理不出脉络;或者更加普遍的状况是,用陈旧知识和观念理解快速变化的社会与行业发展,陷入一种颇为无聊的境地。
  本期主题“复杂性与转变中的城市设计”试图在密集“无聊”的细缝间寻找星星点点的魅力和乐趣。卡斯伯特批判性地提出“新城市设计”,他试图打通学科间的壁垒,挑战主流城市设计狭隘的技术性理解。迈达尼普尔“庖丁解牛”地辨析了城市设计的多种内涵,探讨城市设计在应对城市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城市设计者的社会角色及其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乔恩则敏锐地捕捉到消费社会的兴起,市场的高度稀缺对城市与城市设计发展的重大影响,进一步说到如何生产“空间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城市设计内嵌的准则。布希耶结合城市文化分析城市的空间生产,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谈到在一个消费主义横行的世界里,要提倡文化的公民化而不是商品化。童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卡斯伯特的观点,明确表达了加速的流动性对于固定性及地方空间生产的严峻挑战,质疑传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有效性。杨宇振建构了一个分析性框架,从对城市本义的讨论开始,进而对西方城市设计提出另一种观看和分析的角度,并回到中国早期现代城市设计的初步探讨,希望结合历史来讨论现实。结合滨水地区开发案例的分析,唐克扬讨论作为“总体性的城市”与作为“目的性的设计”之间的矛盾关系。赵珂则阐述了数字化调查作为城市设计的决策性支持。邓文华有趣地比对了深圳罗湖与福田中心区的差异,从中探讨城市设计里的人行要素。应该说,本期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已涉及城市设计的复杂性,洞察到城市设计在新历史时期的变化。然而,作为本期专栏的主持和组稿人,我仍觉得不够全面——还留有许多的议题,比如环境问题、产权问题、公共空间、电影、文学与城市设计、虚拟与现实、公平、正义等与城市设计都值得进一步讨论。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述当下的状况,我愿意选取哈维提出的“时空压缩”与卡斯特的“网络社会”,一个表达了资本积累加速运转的状态,通过铲除异质性空间,急剧缩短生产周期来获得生存空间;另一个则断定了一种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人类新的生存状态,在日趋紧密关联与快速失去关联的世界中,人类社会将加速成为“二元社会”。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对城市生活意义的想象与实践,存在于时空压缩,网络社会与日常生活之间。
 
 
                                                                              杨宇振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