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篇首语

30年来,每两年一次的中国近代建筑史年会为这个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次广泛交流的机会。今年7月召开的第15次年会关注洋务运动以来的近代军事建筑,同时继续推进着近代城市、建筑的实地调研及史料考辨等方面的研究,体现了本领域中一些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因此,本专栏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新面相”为题,按新领域、新问题和新材料三方面,精选文集中8篇能够代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最新成果和学术方向的论文,辅以4篇约稿,一并飨之读者。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新进展,首先反映在研究领域向1949年之后扩张这一重要趋势。不以1949年为不可逾越的边界,将近代时期和1949年以降的我国城市和建筑发展联并起来研究,考察其断续关联,已是本领域学者们的共识。卢端芳的约稿文章讨论了18601965年中国近现代建筑观念和实践的演替嬗变,也提出这一大框架下的许多值得细致研究的具体问题。其中,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梳理规划和建筑技术标准的承续与发展,并以建筑师为中心考察其在1949年前后的人生轨迹和事业发展,为近代建筑史领域的扩展提供了两种可能的门径。刘亦师在全球图景中探察了近代以来中外道路横断面设计的技术标准的形成与发展。王浩娱考察了1949年后转去香港的建筑师及其实践,苏明修和宋昆、刘清越、冯琳的约稿文章分别梳理了近代著名建筑事务所“基泰工程司”迁台后的发展及留在华北的建筑师在新体制下如何从事建筑设计。后3篇文章从“人”的角度初步勾画出1949年前后建筑机构的生产组织及建筑师的执业情况如何发生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新进展,还反映在提出了此前研究中尚未涉及的一些新问题。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的海防、边防与城市建筑”,与之相关的3篇论文(奚江琳、于炳清、都超峰;周楠、王岩;彭长歆)考察了从东北到华南的与军事生产和防御相关的建筑及设施,涵盖了近代建筑技术与城市空间形态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方面内容,提出了“军事现代性”(military modernism)及其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初步将近代军事建筑纳入研究视野。

 

另一个新进展体现在新史料的发掘和史料类型的多元化上。朱晓明和汪晓茜、张崇霞的论文都以工部局年报和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一手文献为基础,关注了此前较少注意的建筑管理和法规方面的内容。罗薇在其论文中广泛征引了法文文献,据此分析天主教会的相关问题。这种基于英文和日文之外的语种、以档案史料为主的研究论文,是我们非常期待的。

此外,今年新出版的五卷本《中国近代建筑史》煌煌数千万言,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赖德霖、伍江、徐苏斌的文章是该书前言的节选,我们将其作为本专栏之殿,视同本领域的另一新进展。

 

刘亦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首页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