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篇首语

       拉丁美洲,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地理概念。同样,拉美建筑,对于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建筑界多数人来说,似乎也遥不可触,甚至带有神秘色彩。我们可能隐约知道在那片由大西洋和太平洋包围着的色彩斑斓的南美大地上,既遗存有几个世纪以来的欧洲殖民文化的烙印,在文化、语言和信仰上有共同的拉丁渊源;又因其地理条件及发展不平衡,这里也是充满差异和多面性的区域。在世界近代建筑史上,拉美地区也曾是现代主义试验场,曾经孕育了现代派先锋人物、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和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以及一大批卓越的建筑师和不同凡响的建筑作品。然而,或因地理上的距离,或因文化上的陌生,迄今为止亚洲建筑界对拉丁美洲的同行知之甚少。时至今日,亚洲和拉美相互深入了解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本期《新建筑》特设拉美专辑。 

相互了解,乃是达成合作与伙伴关系的前提。相对于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拉丁美洲的文化植根于前哥伦布时代的千年文明之中,进而在16世纪欧洲殖民扩张的浪潮中遭遇文化断层。在长达3个世纪的殖民扩张中,西班牙帝国在这里新建了至少1 000座结构缜密、体系化的城市,葡萄牙帝国则另建了200多座。殖民者与土著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时至今日也是如此:某些国家的本土文化已然湮灭;而另一些国家,如墨西哥,种族通婚决定了民族认同感。

19世纪,拉美各国逐渐摆脱殖民枷锁宣告独立,国际和国内的移民潮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增长,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却难以跟上。20世纪,在国家层面推动的一些政策应对这一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却力有未逮,且伴生各种弊病,诸如规模巨大的非正式住区建设,以及阴魂不散的社会动荡。

拉美国家在独立百年之后、20世纪3040年代的发展引人注目,而欧洲在惨烈的世界大战中元气大伤,美洲大陆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呈现出物质空间塑造的巨大能量,其营造实践体现在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大学校园、住宅综合体、公共建筑等方面,这些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建设中的拉美:19551980年间的建筑”展览中得以充分展现。

为了向中国读者展示拉美建筑,我们特别邀请到相关学者,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深入研讨社会、经济事件与建成环境发展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对拉美建筑的发展进行了历时性的分析。吉恩·弗朗索瓦·勒琼(Jean-François Lejeune)着眼于前哥伦布与殖民主义时代至现代主义时期,介绍了城市与建筑的历史和文化维度;帕特丽夏·莫尔加多(Patricia Morgado)的文章算是一篇拉美早期建筑的简史;阿方索·佩雷斯·门德斯(Alfonso Pérez-Méndez)分析比较了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两座大学城;迭戈·卡潘德吉(Diego Capandeguy)研究了南锥体地区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菲奥娜多·拉纳(Fernando Lara)、路易斯·E·卡拉赞(Luis E. Carranza)和安德烈斯·阿方索·查韦斯(Andrés Alfonso Chávez)的文章探究了共通性建筑议题跨国沟通的途径;安娜·德·布瑞亚(Ana de Brea)在文中构建了一个21世纪拉美图景下有关现代反思和当代设计的纲要。这些文章为本期杂志后续精选的拉美建筑师事务所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和知识背景。

本期刊登的作品来自八家建筑师事务所,勾勒出拉美地区应对当代挑战的主要特点:追求高品质的公共住房,通过公共空间、文化和公众项目来强调公共领域。它们还凸显了重新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筑项目的重要性;然而由于行业壁垒,这些通常是割裂的,也妨碍了整合的路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历史街区的复兴,主要是承载可贵基础设施的城市中心,通过更为开放的历史保护手段和处理方式,进行更新、再造及调适。最后是城市开发中的公众参与,丰富了项目的内涵。

尽管拉丁美洲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与中国大相径庭,本专辑仍然探讨了这两个地域中,社区、设计师和政府官员所面对的共同挑战。总体而言,拉美建筑的发展是差异与融合的过程,它体现了拉美现代性建构的进程。我们相信,基于广泛、多元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体系,拉美向世界展示着具有启发意义的建筑、城市设计和环境规划作品。当今中国正处于大规模的城乡建设时期,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社会变革与开放的时代,我们期望本专辑能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启示。

 

主编:李晓峰

客座编辑:玛莎·科恩/威廉·帝尔森

首页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