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杂志
篇首语

 

  什么是日常生活?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通常又令人无从回答。正是因为日常生活这种最为人熟悉并深陷其中的状态,让人往往没有将日常生活看作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从而忽略了对它的思考。
  在前现代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地过着每天的生活。每一事物都与日常生活有着关联,每一种活动都与自然的节奏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彼时,既没有与日常生活截然分开的生产时间,也没有与日常生活彼此隔离的节庆空间。在由物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的支配下,日常生活构成了未分化的人类生活的总体。
  就本质而言,日常生活之中包含了丰富的矛盾性。当其成为哲学的目标时,它内在地具有非哲学性;当其传达出一种稳定性和永恒性的意象时,它是短暂的和不确定的;当其被线性的时间所控制时,它又被自然中循环的节奏所弥补或更新;当无法忍受其单一性和惯常性时,它却是节庆、愉悦和嬉戏的;当其被技术理性和资本逻辑所控制时,它又具有僭越的能力。
  当现代社会来临,尤其是钟表时间的出现,人们再也不是依据自然和身体的本性从事各种活动,日常生活变成了一种被规划和控制的对象,成为了资本市场与消费体系的一个从属和殖民地。原本充满具体而丰富意味的每天的生活,从此具有了机器般的节奏。重复、单调、乏味构成了所谓的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日常性。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常生活从被控制的对象继续蜕变为被操纵的对象。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符号消费的社会制造出各种需求和欲望,在与空间生产循环的链条中,日常生活沦为了彻头彻尾的奇观图景的营造场域。
  在日常生活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的时刻,日常生活与空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建筑和城市层面上有着如何的表现?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建筑学又有如何的回应?建筑师是只能被动地顺应这种控制和操纵从而服务于市场甚至拜倒在资本的脚下,还是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挣脱日常性的掌控?在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中是否还能回归丰富而本真的日常生活,从而为创造出全新的空间秩序寻找可能性?


汪原

《新建筑》副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首页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