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的认知和研究常以地域为切入点。流域在空间上常跨越千里,河流成为维系这种特定区域共性的一种“纽带”,但同一条河流对于两岸不同的人来说是有“差异”的,而人也不可能几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长江横跨中国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流域总面积180万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流域内有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沿江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大小城镇,形成典型的大河城市带。
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是沿长江自上而下分布的四大重要城市,分属中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四个城市在历史、文化、经济、空间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和鲜明的个性,但由于四城市同属长江流域,在气候划分、近代历史、高校布局等多个方面亦有着许多微妙的相似和可比之处。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是坐落在这四个城市的四所大学,分别拥有一所优秀建筑(城规)学院。四所大学扎根本土、辐射全国,并已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建筑教育做出了各自的积极贡献。不同院校的青年学者关注的问题、研究的方法以及与城乡环境建设的互动等都不尽相同。
2015年初夏,沿江四城青年学者的畅谈发声之平台——“壹江肆城”建筑院校青年学者论坛应运而生,并按长江流向,自山城重庆开启了论坛的第一站。2016,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论坛如约而至。
本次专辑收录了第二届“壹江肆城”建筑院校青年学者论坛的部分篇章,这是继首届论坛之后的四校青年学者们的再次聚首。论文保持了论坛发言不同选题的特点,不做“归类”,在一定广度上较深入地探讨了城市、建筑、景观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城市、乡镇,也与技术、景观乃至市政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条孕育生命和文化的大河,长江对沿线城市的文脉传承和文化生态提供了原生且绵长不绝的动力和滋养。这些多方位的问题和资源,集中于本论坛,成为青年学者施展才华、深度交流的阵地。
谭刚毅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褚冬竹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